悲陈陶

[杜甫] 朗读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诗文标签: 乐府 战争 感伤

悲陈陶全文赏析


    十月裏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裏慷慨阵亡。 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 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悲陈陶诗词注解


    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徵召的士兵。 旷:一作「广」。 清:一作「晴」。 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血:一作「雪」。 仍唱:一作「捻箭」。 都市:指长安街市。 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回面:转过脸。 官军:旧称政府的军队。 日夜更望官军至:一作「前後官军苦如此」。

悲陈陶创作背景


    此诗讲述的是唐肃宗至德元载(西元七五六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陈陶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的情事。前四句渲染战败後肃穆沉重的氛围;後四句先写胡兵的骄横,後写长安人民对官军收復长安的渴望。全诗寓主观于客观,把对胡虏的仇恨、对官军的痛惜、对长安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种种感情,都凝聚在特定的场面中,体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相关古诗文章


作者简介


    杜甫 唐 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生卒】:712—770【介绍】: 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