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诗词注解
-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小寒: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作「晓寒」。
雪沫: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作「雪味」。
乳花:龙榆生笺:「《茶寮记》:『云脚渐垂,乳花浮面。』」傅子立注:「『云腴』、『花乳』,茶之佳品如此。曹邺之《茶》诗:『碧波霞脚碎,香汎乳花轻。』又丁谓诗:『花随僧箸破,云逐客瓯圆。』」刘尚荣按:「曹邺之《故人寄茶》诗见《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二》,题下原注:『一作李朱崖诗。』原句『波』作『沉』。又丁谓《煎茶》诗见《瀛奎律髓·卷八十》转引,其文集已佚。」
「雪沫乳花浮午盏」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之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温公语)。
蓼茸蒿笋:龙榆生笺:「《说文》:『蓼,辛菜。』《礼记·月令》注:『蒿亦蓬萧之属。』」蓼茸,《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蓼芽」。
浣溪沙 ·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通用注解
-
暂无
相关古诗文章
-
[宋]苏轼
-
行香子 · 病起小集 拼 注 译 原[宋]苏轼
-
蝶恋花 · 密州上元 拼 注 译 原[宋]苏轼
-
临江仙 · 送钱穆父 拼 注 译 原[宋]苏轼
-
[宋]苏轼
-
临江仙 · 夜归临皋 拼 注 译 原[宋]苏轼
-
[宋]苏轼
-
菩萨蛮 · 回文夏闺怨 拼 注 译 原[宋]苏轼
-
[宋]苏轼
-
行香子 · 丹阳寄述古 拼 注 译 原[宋]苏轼
-
[宋]苏轼
-
望江南 · 超然台作 拼 注 译 原[宋]苏轼
-
[宋]苏轼
-
[宋]苏轼
-
[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