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茶经 · 一之源诗词注解
-
伐而掇之:伐,砍下枝条。《诗经.周南》:伐其条枚。掇,拾拣。
栟榈:棕树。《说文》:“栟榈,棕也”。栟,读音bing。
根皆下孕,兆至瓦砾:下孕,在地下滋生发育。兆,裂开,指核桃与茶树生长时根将土地撑裂,方始出土成长。
开元文字音义:字书名。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编辑的字书。早佚。
槚:读音jia,本为楸、梓类的美木,借指为茶。
蔎:读音she,《玉篇》:“蔎,香草也”。清人段玉裁认为应是草香。借指为茶。
荈:读音chuan。茶树老叶制成的茶。
杨执戟:即杨雄,西汉人,哲学家、文学家,执戟是其官职。
郭弘农:即郭璞,晋人,诗人、文字学家,注释过《尔雅》。
艺而不实:艺,指种植技术。
叶卷上,叶舒次:叶片卷者为初生故其质量好,舒展平直者质量次。
性凝滞,结瘕疾:凝滞,凝结不散。瘕,腹中肿块。《正字通》:“腹中肿块,坚者曰症,有物形曰瘕”。
醍醐、甘露: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味甘美。甘露,古人认为它是“天之津液”。
卉莽:野草。
上党:唐时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市长子、潞城一带。
百济、新罗: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小国,百济在半岛西南部,新罗在半岛东南部。
高丽:应为高句丽,唐时位于朝鲜半岛上的小国,即今朝鲜。
泽州、易州、幽州、澶州:皆为唐时州名。治所分别在今山西晋城、河北易县、北京市区北、北京市怀柔县一带。
荠苨:一种形似人参的野果。苨,读音ni。
六疾不瘳:六疾,指人遇阴、阳、风、雨、晦、明得的多种疾病。瘳,痊愈。
茶经 · 一之源通用注解
-
暂无
相关古诗文章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
-
[唐]陆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