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sòng之zhī丁dīng氏shì,家jiā无wú井jǐng而ér出chū溉gài汲jí,常cháng一yī人rén居jū外wài。
及jí其qí家jiā穿chuān井jǐng,告gào人rén曰yuē:「吾wú穿chuān井jǐng得dé一yī人rén。
」有yǒu闻wén而ér传chuán之zhī者zhě:「丁dīng氏shì穿chuān井jǐng得dé一yī人rén。
」国guó人rén道dào之zhī,闻wén之zhī于yú宋sòng君jūn。
宋sòng君jūn令lìng人rén问wèn之zhī于yú丁dīng氏shì,丁dīng氏shì对duì曰yuē:「得dé一yī人rén之zhī使shǐ,非fēi得dé一yī人rén于yú井jǐng中zhōng也yě。
」求qiú闻wén之zhī若ruò此cǐ,不bù若ruò无wú闻wén也yě。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察传》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否则将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说符》宣扬了先秦道家“理无常是,事无常非",以“道”修身等思想观点。 《人有亡铁者》这则寓言,作者批判了那种根据主观臆测去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在此同时,论述归结到“心术”、“立道”的命题上去,符合了《说符》全篇的宗旨。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事物、凭“想当然”作出判断的主观唯心主义者。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本味》节选。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绝弦”是交结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