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 蟋蟀

[姜夔] 朗读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

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齐天乐 · 蟋蟀全文赏析


    诗人庾信先是在吟《愁赋》,接着又听到一阵凄切的私语声,原来是蟋蟀在叫。露水打湿了门上的铜环,青苔侵入了井边的石板,这些地方都曾听到过它的叫声。哀怨的声音好像是在倾诉着什么,正当思妇失眠,起来寻找机杼,想织锦书寄给远方的时候。在列着画有青山的曲折屏风的闺房里,夜气凉透,孤居独宿,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啊! 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为什么这虫声老是应和着砧杵声,断断续续地响个不停呢?它在旅舍里迎接寒秋,在离宫中凭吊冷月,该是另有许多伤心的事罢!《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曾描写过它,那些诗句像是率意而为之的。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殊不知如果将此虫声谱成琴曲,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齐天乐 · 蟋蟀诗词注解


    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词集》并入“正宫”(即“黄钟宫”)。兹以姜词为准,一百二字,前后阕各六仄韵。前阕第七句、后阕第八句第一字是领格,例用去声。亦有前后阕首句有不用韵者。 丙辰岁: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 张功父:名镃,张俊孙,有《南湖集》。 张达可,张链旧字时可,与达可连名,疑是兄弟。 裴回:即徘徊。 中都:犹言都内,指杭州。 庾郎:指庾信,曾作《愁赋》,今唯存残句。 铜铺:装在大门上用来衔环的铜制零件。 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 砧杵(zhēnchǔ):捣衣石和棒槌。 候馆:迎客的馆舍。 离宫:皇帝出巡在外住的行宫。 豳(bīn)诗:指《诗·豳风·七月》,其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句。 漫与:率意而为之。 写入琴丝:谱成乐曲,入琴弹奏。姜夔自注,“宜政间,有士大夫制《蟋蟀吟》。”

齐天乐 · 蟋蟀创作背景


    这篇咏物词,借描写蟋蟀悲鸣,倾泻人间幽恨。开篇点“愁”字,以庾信赋愁引出蟋蟀悲吟。露水沾湿的铜铺外,长满苔藓的石井台旁,都是蟋蟀呜叫的地方。在词人听来,那叫声是哀苦之音,是受了委屈的儿女在亲人面前的哭诉,也是无眠思妇的孤独的纺纱声,是闺中少女独坐屏风前的凄凉叹息。 下阕用敲打着烛灭后的窗子的夜雨声,用捣衣棒与石砧撞击的声响,与蟋蟀声错杂交织,加浓鸣声凄苦。“候馆迎秋”、“离宫吊月”,既是指蟋蟀经常出没的地方,又是比喻其叫声如同旅舍中的游子,离宫中的宫女的悲叹。豳诗略略点题,忽以儿女笑声旁衬一笔,末再以谱入乐曲“声声更苦”,拍合“愁赋”。全词写蟋蟀悲鸣,广泛触发人间哀思。举凡骚人失意、思妇念远、迁客怀乡、乃至帝王蒙尘,如许憾恨,无不借秋虫宣发。则秋虫之鸣,实乃时代哀音。

相关古诗文章


作者简介


    姜夔 宋 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生卒】:约1155—约1221【介绍】: 宋饶州鄱阳人,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因屡试不第,一生未仕。往来于鄂、赣、皖、苏、闽间,出入仕宦家,与诗人词客交游。死于杭州。工诗词,擅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