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诗词注解
-
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陈涉、孔子也被列人世家,此属例外)。
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
咎:怪罪。
疏:粗忽。
势:大势、形势。
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
郊:邑外为郊野。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
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
塞:阻塞,挡住。
冲:要冲,军事要道。
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
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收韩:收服韩国。
商鞅:卫国贵族,公孙氏,亦称卫鞅。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三句:范雌说秦王曰:“夫稚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刚,故刚城,今山东省宁阳县;寿,今山东省郓城县。
乘:乘势攻击。
附:依附。
障:屏璋。
委:托付。
区区:小,少。
当:抵当。
折:损折。
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摈(bìn):排除。
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
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
出身:献身。
“以二国”三句:意谓用韩、魏二国的力量共同对付秦国,齐楚燕赵四国则可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地帮助韩、魏二国的急需之物。阴助,暗中帮助。
疆埸(yì):边界。
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
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
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六国论通用注解
-
<p>译文<br/>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br/>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br/>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br/>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br/>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br/>注释<br/>1.兵:兵器<br/>2.善:好。<br/>3.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br/>4.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br/>互丧:彼此相继灭亡。<br/>5.率:都,皆。<br/>6.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br/>7.完:保全。<br/>8.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br/>9.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br/>10.其实:它的实际数目。<br/>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东西),大,最。<br/>12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祖辈与父辈.<br/>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创业的艰苦。<br/>14.视:对待<br/>15.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略了之,代土地。<br/>16.然则:既然这样,那么。<br/>17.厌:同“餍”,满足。<br/>18.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也越急。奉:奉送。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br/>19.判:决定。<br/>20.至于:以至于。<br/>21.颠覆:灭亡。<br/>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br/>23.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br/>24.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br/>25.终:最后。<br/>26.继:跟着。<br/>27.迁灭:灭亡。古代灭人国家,同时迁其国宝、重器,故说“迁灭”。<br/>28.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br/>29.既:已经。<br/>30.免:幸免。<br/>3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br/>32.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br/>33.斯:这<br/>34.始:才<br/>35.速:招致。<br/>36.再:多次。<br/>37.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br/>38.洎:及,等到。<br/>39.以:因为。谗:小人的坏话。<br/>40.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br/>4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br/>42.智力:智谋和力量(国力)。<br/>43.向使:以前假如。<br/>4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br/>45.当:同“倘”,如果。<br/>46.易量:容易判断。<br/>47.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br/>48.礼:礼待。名作动。<br/>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状。咽:吞咽。<br/>50.势:优势。<br/>5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劫持。<br/>5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作状。月,每月,名作状。以,而。<br/>5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br/>54.势弱于秦。于:比。<br/>5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br/>56.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凭着。<br/>57.从:跟随。<br/>58.故事:旧事,先例。<br/>59.下:降低身份。<br/>参考资料:完善<br/>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全日制高级中学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br/>2、吴功正.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918-924.<br/>3、韩俐华.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洵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75-83.<br/></p>
相关古诗文章
-
[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
-
水调歌头 · 徐州中秋 拼 注 译 原[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
-
[宋]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