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黾池寄子瞻兄

[苏辙] 朗读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怀黾池寄子瞻兄全文赏析


    暂无

怀黾池寄子瞻兄诗词注解


    黾池:今河南渑池县西。 子瞻:苏轼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弟苏辙赴京应试,路过黾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黾池寄子瞻兄》一诗寄给其兄长。 旧宿僧房壁共题:此为作者回忆。嘉祐三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怀黾池寄子瞻兄创作背景


    《怀黾池寄子瞻兄》是北宋苏辙所作,描述了诗人路过河南黾池回想起当初与兄长苏轼访僧留题之事,抒发了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黾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相关古诗文章


作者简介


    苏辙 宋 诗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生卒】:1039—1112【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苏轼弟。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復举制科。初为商州军事推官。神宗熙宁间,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