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
“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这句诗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句诗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
首先“谁分去来乡国事”,这里的“谁分”可以理解为“谁能分辨”,诗人似乎在自问,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一个远离故乡、心系国家大事的人内心的苦楚。这里的“去来乡国事”则是指诗人身处异地,心系家国,难以割舍的情怀。
接着“凄然”二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感。这种凄凉并非因个人遭遇,而是因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在这句诗中“凄然”二字显得格外沉重,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悲凉。
最后“曾是承平两少年”,这里的“曾是”意味着曾经,诗人回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但是时光荏苒,国家动荡,那些曾经的少年已变成了心忧国事的成年人。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总之这句诗通过抒发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青春岁月的珍惜。在诗人眼中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即使身处异乡,也无法割舍对家国的牵挂。
热门名句推荐
-
心应弦,手应鼓。 --- 出自《白居易《胡旋女》》
-
幽兰露,如啼眼。 --- 出自《李贺《苏小小墓》》
-
寿考维祺,以介景福。 --- 出自《佚名《行苇》》
-
春天和,白日暖。 --- 出自《李白《雉朝飞》》
-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 出自《佚名《葛覃》》
-
噫吁嚱,危乎高哉! --- 出自《李白《蜀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