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勘 ~ 汉语词典

拼音 mó kān

注音ㄇㄛˊ ㄎㄢ
词性时代词语
近义词
反义词

磨勘词语的详解


词语解释

磨勘mó kān

  • 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唐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称“磨勘”。宋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

  • 科举时代对乡、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称“磨勘”。

  • 查核。

  • 反复琢磨;钻研。

引证解释

  • 唐•宋 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 唐•时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并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复验称“磨勘”。 宋 代设审官院主持此事。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戊午詔应南郊行事官,并付三銓磨勘,优与处分。”
    宋•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
    宋•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唐•制郊祀行庆,止进勋阶, 五代 肆赦,例迁官秩本朝因之。 孙何、耿望 言其非制,定三年磨勘进秩之法。”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四年》:“审官院初引对京官於 崇政殿,迁秩有差。京朝官磨勘引对自此始。”

  • 科举时代对乡、会试卷派翰林院儒臣等复核称“磨勘”。 清•陶福履 《常谈·磨勘:“唐•开元 二十五年,礼部侍郎 姚亦 奏请应试进士等唱第讫其所试杂文及策送中书门下详覆。此磨勘所由昉也。国朝 康熙 四十一年壬午科始磨勘乡试硃墨卷。

    乾隆 元年户部侍郎 李紱 奏请增派翰、詹、科、道官磨勘。”

  • 查核。

    《太平广记》卷三八〇引 唐•谷神子 《博异志·郑洁》:“或十日方一去但云磨勘文案未毕,所言受罪亦不见其餘但拷问科决而已。”
    宋•范仲淹 《再奏辩滕宗谅张亢》:“一面勘鞫干连人并将已取到 庆州 钱帛文帐磨勘。”

  • 反复琢磨;钻研。

    明•李东阳 《麓堂诗话》:“但忆与 彭民望 作悲秋长律七言四十韵不欲重用一字,已乃令亡弟 东山 细加磨勘有一字乃復易之。”
    明•高攀龙 《答顾泾阳先生论格物》:“但子细磨勘似説得稍阔。”
    清•黄宗羲 《明儒学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塘南 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澈心境者矣。”

国语辞典

磨勘mó kān

  • 推求学理。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〇·江右学王门案五·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塘南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彻心境者矣!」

  • 古时勘察官吏的成绩。

    唐·德宗〈磨勘内侍官结阶敕〉:「并结阶累勋阶者并且当司磨勘,具衔奏来。」

  • 明、清科举时,对乡、会试卷,按例须进呈,派翰林院儒臣覆核检查词句、书法是否符合规定称为「磨勘」。见明·黄佐《翰林记·卷一一·评驳进呈试录》、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一七·礼部磨勘

网络解释

磨勘

唐内外文武官员考课由本司及本州府长官按规定考核其功过行能分九等写入考状,由吏部与各道观察使复验,任期满后,根据考绩结果升降。为防止申报不实与升降不当须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予以复验。磨勘之名始于此时。宋置审官院主持官员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名称。

【磨勘】新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