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 ~ 汉语词典

唐三彩词语的详解
词语解释
唐三彩
中国传统的多彩釉陶器工艺。盛行于唐代。先用白色黏土塑成泥胎然后涂以绿、白、黄等釉色,再放入窑中烧制而成。
引证解释
唐•代陶器和陶俑上的釉色亦指有这种釉色的陶制品。所谓“三彩”并不只限于三种色彩。除了白色(一般微带黄色)之外还有浅黄、赭黄、浅绿、深绿、蓝色也有少量茄紫色的。三彩釉的器物多仿金属器,有些用作冥器。盛行于初 唐•以后 辽 代仍流行,以后逐渐衰落。
国语辞典
唐三彩
一种唐代彩色的釉陶。多为贵族陪葬的明器。造形繁多三彩俑可为代表。以白、绿、黄三种颜色为主另加上褐、蓝、黑及少量茄紫色。胎体先素烧再多次上釉,于窑中低温烘烤釉药流动互渗,产生丰富多彩的色泽变化。颜色艳丽简洁高雅富含西域色彩,和贵族的豪华作风相符。盛行于初唐至开元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渐衰。
网络解释
唐三彩 (唐代陶器)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在古都洛阳北邙山发现一批唐代墓葬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