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 ~ 汉语词典

黄芩词语的详解
词语解释
黄芩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根色深黄,可入药。
例黄芩之种为多。——[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英root of large-flowered skullcap;
引证解释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对生披针形,开淡紫色花。根黄色,中医用做清凉解热剂。
引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黄芩》﹝集解﹞引《别录》:“黄芩生 秭归 川谷及 冤句三月三日採根阴乾。”
国语辞典
黄芩
植物名。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茎方形叶形似箭镞夏日开紫花,根黄色,可入药。
网络解释
黄芩 (唇形科植物)
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质根茎肥厚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花冠紫、紫红至蓝色花丝扁平,花柱细长花盘环状,子房褐色小坚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黄芩生于向阳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产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山东,四川等地中国北方多数省区都可种植。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日本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俄罗斯。
黄芩的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