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 汉语词典

风筝词语的详解
词语解释
风筝
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英kite;
引证解释
玩具。通常以竹篾为骨架糊以纸、绢而成用长线系之,能乘风高飞。
引明•陈沂 《询蒭录》:“风筝即纸鳶,又名风鳶。初 五代 汉•李业 於宫中作纸鳶引线乘风为戏。后於鳶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呼风筝。”
《红楼梦》第七十回:“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綫,那风筝都飘飘颻颻随风而去。”悬挂在殿阁塔檐下的金属片风起作声。又称“鐡马”。
引唐•李白 《登瓦官阁》诗:“两廊振法鼓四角吟风筝。”
明•杨慎 《升庵诗话·风筝诗》:“古人殿阁簷稜间有风琴、风筝皆因风动成音,自谐宫商。”
国语辞典
风筝
以竹骨糊纸,引线乘风而飞升以为游戏的玩具。
悬于簷间的小金属片风起声作。
引唐·李商隐〈燕台〉诗四首之二:「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网络解释
风筝 (鲁迅著散文)
《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故乡早春二月时节的放风筝开始描写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然后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作为兄长的他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的作者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这件往事已漠然忘这里照应了文章一开头作者见到风筝时“惊异和悲哀”的情绪。这种惊异和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制度的不觉醒因而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点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内在原因。文章叙事与抒情紧密相联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以白描写景、写人舒事与感叹、议论相结合渗透着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