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强食 ~ 成语大全

拼音 ruò ròu qiáng shí

注音ㄖㄨㄛˋ ㄖㄡˋ ㄑㄧㄤˊ ㄕˊ
繁体字弱肉強食

弱肉强食的概述


原指动物中弱者的肉是强者的食物。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压、吞并。

出处元・胡天游《闻李帅逐寇复州治》:“惜哉士卒多苦暴,弱肉强食鸱鸮同。”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在这样“弱肉强食”的情况下,“生活”是终于不易保全的。(邹韬奋《抗战以来 “诸葛亮”和“阿斗”》)

正音“强”,读作“qiáng”,不能读作“qiǎng”、“jiàng”。

辨形“弱”,不能写作“若”。

歇后语 豺狼吃瘟鸡 —— 弱肉强食

谜语 寅吃卯粮 (谜底:弱肉强食)

弱肉强食的详细解释


弱者之肉,成为强者的食物,本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用来比喻强者欺凌、吞并弱者。语本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深居简出”

【典源】

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据《全唐文・卷五五五・韩愈》引)

民之初生,固若夷狄禽兽然;圣人者立,然后知官居而粒食,亲亲而尊尊,生者养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义,教莫正乎礼乐刑政。施之于天下,万物得其宜;措之于其躬,体安而气平。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文、武以是传之周公、孔子;书之于册,中国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为而孰传之耶?夫鸟[1]而啄,仰而四顾。夫兽[2],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3]焉。弱之肉,强之食。今我与文畅安居而暇食,优游以生死,与禽兽异者,宁可不知其所自耶?

注解

[1]俛:音,同“俯”,低头。

[2]深居而简出:指人平日待在家里,很少外出。见“深居简出”。

[3]脱:避免、免除。

【典故】

唐代由于佛教鼎盛,因此当时的文人及达官贵人,多与僧侣往来,互赠诗文。〈送浮屠文畅师序〉就是韩愈赠予僧文畅的文章。文中表达了他一贯拥护儒家仁义道统的立场。他认为:在天下未教化之初,人民和禽兽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后来圣人出现,治理天下,因为施行仁义和礼乐刑政,人民才得以安逸的生活,也正因为仁道,才能世世代代相传而固守著传统的文化,就像鸟儿,一低头就是要觅食;一抬头,就会环顾四方。野兽们大多藏身在隐僻的深山,很少出来活动。这都是因为害怕其他的动物会伤害自己,因而时时提高警觉,但是这样的小心翼翼,仍然无法摆脱弱者被强者欺凌的危险,弱者之肉,就是强者的食物。现今我们得以过著安详而闲暇自得的生活,与禽兽差别很大,就是因为遵行儒家思想而来。后来“弱肉强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强者欺凌、吞并弱者。

【书证】

  • 01.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源)
  • 02.元・胡天游〈闻李帅逐寇复州治〉诗:“惜哉士卒多苦暴,弱肉强食鸱鸮同。”
  • 03.明・刘基〈秦女休行〉:“有生不幸遭乱世,弱肉强食官无诛。”
  • 04.清・魏源〈湖北崇阳县知县师君墓志铭〉:“于是把持之生监与侵渔之书役,交相为难,各执一词,弱肉强食,如圜无端。”
  • 05.清・魏源〈观物吟〉:“弱肉强食翻手势,不惟除害反争利。”

【用法】

语义比喻强者欺凌、吞并弱者。

类别用在“优胜劣败”的表述上。

例句

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共存,而非弱肉强食

国际间弱肉强食,谁的实力强,谁就能称霸。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呈现著弱肉强食的局面。

在非洲草原上,四处都可以见到弱肉强食的现象。

在自然界里,优胜劣败,弱肉强食,是很常见的现象。

动物间弱肉强食的行为,在人类的社会里也不时地上演著。

商场上弱肉强食,唯有努力研发产品,公司才能永续发展。

不同物种间除了弱肉强食的竞争,也存在著互相合作的关系。

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弱肉强食下的牺牲者,我们应该多加充实能力。

【弱肉强食】新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