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 成语大全

拼音 yí fēng yì sú

注音ㄧˊ ㄈㄥ ㄧˋ ㄙㄨˊ
繁体字移風易俗

移风易俗的概述


移、易:改变;俗:长期积累、沿袭下来的民俗习惯等的总和。
指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我们要移风易俗,形成讲科学的好风气。

正音“俗”,读作“sú”,不能读作“shú”。

辨形“易”,不能写作“移”、“异”。

歇后语 1. 大年初一吃面条 —— 移风易俗
2. 新媳妇下地 —— 移风易俗

谜语 大年初一吃面条 (谜底:移风易俗)

故事 西汉初年,社会秩序很不安定,虽然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社会风气没有大的改观。贾谊看到这个问题深为忧虑,就上书汉文帝:虽然政权已经改变,但社会遗风余俗依然存在,而移风易俗、使人心趋向正道的使命不能推卸,不能只用文书往来应付。

移风易俗的详细解释


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俗。#语出《礼记・乐记》

【典源】

#《礼记・乐记》[1]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注解

[1]典故或见于《荀子・乐论》。

参考

《荀子・乐论》

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典故】

〈乐记〉是古代流传下来最早记录音乐理论的文章。这篇文章谈到音乐的产生及其作用,大意是:当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情感时,就会发出声音。把各种声音结合起来,加上舞蹈动作,就进而产生音乐。所以古代圣王都十分注重对人心会产生影响的事物,并且主张用“礼义”来导正人民的行为,以“音乐”来调和人民的心性。音乐之中,又以和善纯正的音乐,最能让人心平气和,耳目清明灵敏,长期下来可以潜移默化人民的心性,进而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俗,使天下回复和平安宁。“移风易俗”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表示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俗。

【书证】

  • 01.《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源)
  • 02.《礼记・乐记》:“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
  • 03.《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 04.《史记・卷八七・李斯列传》引秦・李斯〈上书谏逐客〉:“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彊。”
  • 05.《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 06.《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八・太宗贞观二年》:“苟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矣。”
  • 07.《醒世姻缘传》第五二回:“所以这做官的人,要百姓移风易俗,去恶归良,合在那鼓舞感化。”

【用法】

语义改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俗。

类别用在“改善风俗”的表述上。

例句

世衰道微,人心不古;移风易俗,谈何容易!

移风易俗虽然很困难,却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

推广这些净化歌曲的目的在于移风易俗,矫正民心。

典雅的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功效,当然值得大力推广。

这位乡先辈在婚丧嫁娶等各方面带头移风易俗,深受好评。

想要移风易俗,不能光喊口号,唯有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才能达到风行草偃的效果。

【移风易俗】新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