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 ~ 成语大全

拼音 yī yán jiǔ dǐng

注音ㄧ ㄧㄢˊ ㄐㄧㄡˇ ㄉㄧㄥˇ
繁体字
反义词 人微言轻

一言九鼎的概述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例子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一言九鼎,那自当别论。(朱自清《很好》)

辨形鼎,上部不能写作“日”。

歇后语 皇帝爷开金口 —— 一言九鼎

谜语 最重的话语 (谜底:一言九鼎)

故事 公元前290年,秦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楚王犹豫不决,平原君的食客毛遂执剑上殿,为楚王分析时局,楚王这才派兵救赵。事后平原君称赞毛遂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言九鼎的详细解释


九鼎,传说中夏禹的传国宝器。“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分量。语本《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后亦用“一言九鼎”形容说话很有信用。△“三寸不烂之舌”

【典源】

《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

[1]已定[2]而归,归至于[3],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4]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5],而使赵重于[6]。毛先生以[7][8]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注解

[1]平原君:?∼公元前351,名胜,战国赵武灵王之子。封于平原,故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

[2]从:通“纵”,指合纵,是战国时苏秦倡导联合六国共同抵抗秦国的政策。

[3]赵:战国时七雄之一,与韩、魏分晋立国,都邯郸,后为秦所灭。

[4]毛先生:即毛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平原君的食客,初无表现,后自荐随平原君至楚,与楚王定约立功。

[5]楚: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

[6]九鼎大吕:传国宝器,比喻分量极重。九鼎,夏禹所铸的九口大鼎,象征九州。大吕,周庙大钟。

[7]三寸之舌: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见“三寸不烂之舌”。

[8]彊:音qiáng,同“强”。

【典故】

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被围,情况相当危急。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想联合楚国来抵抗秦国。平原君要从门下食客选二十个人一起去楚国,但挑来挑去只挑到十九人,还剩一个人挑不出来,有个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荐,平原君就接纳他。到了楚国,平原君一直不能说服楚王援助赵国。毛遂仗剑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势,义正词严,气势凌人,楚王便答应与赵国订立盟约。平原君完成任务回到赵国后,赞赏毛遂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吕还要有份量。毛先生的口才,真是比百万军力还要强大。”自此便一直将毛遂奉为上宾。后来“一言九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说话很有分量。后亦用于形容说话很有信用。

【书证】

  • 01.宋・范浚〈寄上李丞相书〉:“盖以为阁下勋德甚高,而名塞天壤,士之仰英风望余光者,冀一见有轻万户之心,得一言若九鼎大吕之重。”
  • 02.清・孔尚任《小忽雷传奇》第四出:“一言九鼎全家仗,三茶六礼都休讲,准(准)备酬媒醉几场。”
  • 03.《歧路灯》第五回:“李瞻岱来学中备了一分礼,央前任寅兄与我说:『二位老师,一言九鼎。』谁知娄昭不肯去也罢了,他还推到他哥身上。”
  • 04.清・丘逢甲〈送刘铭伯之美洲〉诗四首之四:“九万征程走使车,一言九鼎信非虚。不须十部贤从事,齐拜刘公一纸书。”

【用法】

语义形容说话很有分量。

类别用在“言语功大”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会中大老,向来一言九鼎

你想受人尊重,就得做到一言九鼎

这场纷争就在长老一言九鼎下平息了。

族里就属长老最受敬重,所说的话当然一言九鼎

我身分卑微,所说的话也许无法一言九鼎,但我一定说到做到。

语义形容说话很有信用。

类别用在“说话算数”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是一言九鼎之人,说话绝对可信。

我盼他说话一言九鼎,不要变来变去。

厂长今天的允诺,我相信是一言九鼎,不是信口开河。

【一言九鼎】新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