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 ~ 成语大全

拼音 jì wǎng bù jiù

注音ㄐㄧˋ ㄨㄤˇ ㄅㄨˋ ㄐㄧㄡˋ
繁体字
近义词

既往不咎的概述


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
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

例子既往不咎,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正音“往”,读作“wǎng”,不能读作“wàng”;“咎”,读作“jiù”,不能读作“jiū”。

辨形“既”,不能写作“即”;“咎”,不能写作“究”。

故事 春秋时期,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我用什么树木制作土地神神主,宰我回答夏朝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栗木就是让人害怕。孔子听到这种回答十分不满,责备宰我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的详细解释


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语出《论语・八佾》。

【典源】

《论语・八佾》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 [1][2],既往不 [3]

注解

[1]成事不说:已经做过的事,不便再解说。见“成事不说”。

[2]遂事不谏:对于已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遂事,已经完成的事。

[3]咎:责怪,追究罪过。

【典故】

春秋时,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宰我,能言善道。有一天,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牌位要用什么木材比较好?”他回答说:“可以参考古人的作法,像夏朝时是用松木,殷商时期多用柏木,而周朝一般都是用栗木,意思是要让人民『战栗(通「栗”)』。」孔子后来听到宰我这番话,觉得他随便猜测古人的用意,毫无根据,十分不妥当,就说:“已做过的事就不便再解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也不便再挽救,而对已经过去的事更不便再去追究是非。”意思是要宰我说话小心,对没有把握的事不要乱加臆测。“既往不咎”就是出自典源文中的一个成语,表示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的意思。

【书证】

  • 01.《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源)
  • 02.《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曹真》裴松之注引《魏略》:“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
  • 03.《旧唐书・卷六七・李靖列传》:“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
  • 04.《西游记》第三一回:“君子人既往不咎。我等是个败军之将,不可语勇,救我救儿罢!”
  • 05.《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如期回者,仍复旧职,既往不咎。”

【用法】

语义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

类别用在“宽恕谅解”的表述上。

例句

我们就此既往不咎,从今以后仍是好朋友。

只要你能够诚心改过向善,我们是可以既往不咎的。

戒严时期,到处可见“匪谍自首,既往不咎”的标语。

过去的恩怨,我们就此既往不咎,从今以后依然是好朋友。

对于知错能改的学生,校方本著既往不咎的精神,不再给予处分。

你这只是小错误,只要能悔改,学校必然既往不咎,给予自新的机会。

既然他已承认并改正了错误,我们站在鼓励向上的立场,就既往不咎了吧!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大家才会以既往不咎的心胸原谅你过去种种不是。

【辨识】

形音咎,音òu,责怪、追究罪过。古典文献里虽可见“咎”作“究”,然今则不宜写成“究”。

【既往不咎】新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