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成章 ~ 成语大全

拼音 xià bǐ chéng zhāng

注音ㄒㄧㄚˋ ㄅㄧˇ ㄔㄥˊ ㄓㄤ
繁体字下筆成章
反义词 江郎才尽

下笔成章的概述


章:文章。
形容富有才华;思路敏捷。一动笔就能写成文章。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这学生天资聪颖,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将来未可限量。

正音“章”,读作“zhāng”,不能读作“zāng”。

辨形“章”,不能写作“张”。

辨析下笔成章”和“出口成章”;都指人思维敏捷。但“下笔成章”指写得快;而“出口成章”偏重指善于言谈;话说出来就成了文章。

谜语 书法 (谜底:下笔成章)

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非常聪明,他读过很多书,做文章是又快又好。曹操故意考他,曹操说自己能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可以当场作文。他们游览完毕铜雀台,曹植很快就写出《铜雀台赋》,受到曹操及同行的夸奖。

下笔成章的详细解释


一挥笔即写成文章。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语出《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一气呵成”、“一挥而就”、“援笔立成”

【典源】

《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

[1]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2][3]尝视其文,谓植曰:“汝[4]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5]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6],可观,太祖甚[7]之。

注解

[1]陈思王植:曹植(公元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岁能属文,甚得武帝宠爱。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陈王。植才思捷,词藻富丽,尤长于诗。六朝诗人多受其影响,谢灵运尝言

[2]属文:连缀字句而成文,指写文章。属,音zhǔ,缀辑、写作。

[3]太祖: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有雄才,多权诈,能文学。起兵击黄巾,讨董卓,渐次剪削诸雄,自为丞相,拜大将军,爵魏公,旋进爵魏王,加九锡。后卒于洛阳,子丕篡汉。追谥武帝,庙号太祖。

[4]倩:请。

[5]将:音jiàng,率领。

[6]援笔立成:拿起笔来立刻写成文章。形容才思敏捷。见“援笔立成”。

[7]异:惊讶。

【典故】

据《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载: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颖好学,十多岁时,就已经读了数十万字的诗辞歌赋等各类文章,培养出极丰富的文采。有一次太祖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曾怀疑地问:“你是找谁帮忙写的啊?”曹植跪下而恭敬地回答:“我自己能出口成论,下笔成章,何须找人代笔?您不信的话,可以当面测试啊!”那时恰巧曹操兴建的铜爵台刚完工,他就带著几个儿子登上高台,并要他们各作一篇赋。曹植拿起笔来,瞬间就完成了一篇令人激赏的佳作,让曹操惊讶不已,不得不相信他这个儿子确实有“下笔成章”的奇能。后来“下笔成章”就用来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

【书证】

  • 01.《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二》:“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彊识,才蓺兼该。』”
  • 02.《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源)
  • 03.《隋书・卷七六・文学列传・杜正玄》:“开皇末,举秀才,尚书试方略,正玄应对如响,下笔成章。”
  • 04.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少年文史足三冬,下笔成章气似虹。”
  • 05.明・李梦阳〈再与何氏书〉:“盖君诗徒知神情会处,下笔成章为高,而不知高而不法,其势如搏巨蛇,驾风螭,步骤即奇,不足训也。”
  • 06.《金瓶梅》第三一回:“自说此人下笔成章,广有学问,乃是个才子。”

【用法】

语义比喻才思敏捷且具文采。

类别用在“出手成章”的表述上。

例句

你要能多记些佳句成语,自然下笔成章

他那下笔成章的才能,是靠平日多读多写磨出来的。

我也希望自己能才思敏捷,下笔成章,然而就是做不到。

老师说没才气的人,若要下笔成章,得靠后天勤写勤练了。

我这位同学不仅口才好,笔下功力也不弱,常常能下笔成章

【下笔成章】新华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