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恶扬善 ~ 成语大全

拼音 yǐn è yáng shàn

注音ㄧㄣˇ ㄟˋ ㄧㄤˊ ㄕㄢˋ
繁体字隱惡揚善
近义词 人弃我取
反义词 红口白牙

隐恶扬善的概述


隐:隐匿;隐瞒;扬:宣扬。
隐蔽别人的坏处;宣扬别人的好处。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他和你是同僚官,虽有些过失,你可隐恶而扬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三回)

正音“恶”,读作“è”,不能读作“wù”。

辨形“隐”,不能写作“稳”。

谜语 报喜不报忧 (谜底:隐恶扬善)

隐恶扬善的详细解释


隐藏他人的恶行,宣扬他人的善行。语出《礼记・中庸》。△“遏恶扬善”

【典源】

《礼记・中庸》

子曰:「 [1][2]也与!舜好问而好察 [3],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注解

[1]舜:上古帝王的称号。姓姚,名重华。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

[2]大知:大智。知,音zhì,同“智”,智慧。

[3]迩言:浅近的言语。迩,音ěr

【典故】

孔子在《礼记・中庸》中,称赞舜之所以能成为一国之君,是因为他乐于请教别人,并且能明辨浅近的言语,隐藏别人的恶行而宣扬别人的善行,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折衷运用在人民身上。后来“隐恶扬善”被用来指隐藏他人的过失,宣扬他人的善行。

【书证】

  • 01.《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源)
  • 02.《水浒传》第三三回:“他虽有些过失,你可隐恶而扬善。”
  • 03.《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你若三朝便回,隐恶扬善,也不见得事败。”
  • 04.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二・晋愍帝》:“此致人使谏之难,君子之所虑,而隐恶扬善,乐取于人之所以圣与!”
  • 05.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五・在疚记》:“隐恶扬善者,圣人也;好善恶恶者,贤人也。”

【用法】

语义隐藏他人的恶行,宣扬他人的善行。褒义。

类别用在“宽厚待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为人厚道,待人处事总是隐恶扬善,所以人缘很好。

希望你坦白告诉我事情的经过,不必隐恶扬善,我自会做出公平的裁断。

她生性宽和,即使在夫家受了不少委屈,但总是隐恶扬善,绝对不在人前批评公婆。

现今媒体不但不隐恶扬善,反而过度报导负面新闻,如此作为或多或少会影响社会的风气。

虽然隐恶扬善是种美德,但因此而让许多人抱著侥幸的心态,以为可以得过且过,就适得其反了。

【隐恶扬善】新华字典